发布于:2020-02-10 00:12:5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5月30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在上海正式落下帷幕,广西选送的舞蹈《打扁担》荣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奖”。当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覃广周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群星奖的奖牌时,内心激动不已,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5月16日下午,群舞《打扁担》和《海的女儿》从全国7905个作品中突围而出,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的舞蹈类决赛。其中,舞蹈《打扁担》对传统壮族民间扁担舞和对壮乡人民勇敢追求美好生活进行了艺术诠释和创新演绎,赢得了评委一致好评,并最终斩获“群星奖”。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说:“这两个作品是广西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绽放的艺术之花,是众多群众文化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劳动之美、生活之美、民族之美。舞蹈《打扁担》能斩获群星奖,是对广西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肯定和鼓励。”

舞蹈《打扁担》荣获“群星奖”

  “桂风壮韵”闪耀群星奖

  在悠扬婉转的山歌声中,灯光缓缓亮起,一群壮家女儿肩并肩走向田间,开始一天的劳作。肩上的扁担既是她们劳动的伙伴,也能变成闲暇时会唱歌的“玩具”。舞蹈《打扁担》就描绘了这群壮乡女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作品取材于有着“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美誉的扁担舞,其以扁担为道具,通过变换舞蹈队形、扁担击打方式及人数等,呈现了不同的舞蹈画面,模拟再现了壮家劳作的场景。演员手中扁担敲击出丰富而铿锵的“啪啪”声,让人眼花缭乱的扁担上下互击翻飞,不断变换的打扁担组合……都现场观众为之惊叹。

  生活在广西境内红水河流域的壮族,这里的人们模拟劳作的场景,创造了具有浓郁壮家色彩的扁担舞,并世代流传。“广西被誉为‘歌海’,这里的每一样东西仿佛都会唱歌。”李虹是《打扁担》的主创编导之一,她说,舞蹈《打扁担》创作之初专门去到“扁担舞之乡”的马山县加方乡进行采风,继承并模拟了壮族打牛、大谷子、打插秧等传统打扁担的动作,同时又创新增加了扁担的多样化打法,让扁担在层出不穷的击打变化中形成不同的交织图案。通过将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作品不仅保留了独特的壮族民间舞蹈文化,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生命力。

舞蹈《打扁担》参加“群星奖”决赛现场

  同样入围群星奖决赛的舞蹈《海的女儿》展现了广西京族女儿浪漫的一面,舞蹈构建了京族少女与大海嬉戏为伴的唯美场景:和风细浪,拂动少女蓝色的纱裙,亲吻白皙的脚丫;掬起裤脚,轻探水下,摸鱼捞虾,劳作之余的相互嬉笑,轻盈而灵动……舞蹈通过对京族生活劳动细节的抓取和刻画,反映了京族人民与自然大海相生相伴、和谐共处的民族特征。仿佛在轻描淡写间,舞蹈把京族少女的柔美、天真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京族少女在大海里劳作嬉戏,徜徉于大海怀抱的诗画般意境。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分别承担了两支舞蹈作品的演出任务。为了演绎出“桂风壮韵”民族舞蹈的精髓和韵味,演员从接到排演任务起,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排练生活,就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其中《打扁担》演员在练习扁担击打过程中,因为击打速度太快而打伤手、打到眼睛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

  与此同时,唐正柱与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工作人员也一直关心和关注作品的打磨提升及排练情况,并多次到排练演出现场为演员们打气鼓劲。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演员们在决赛舞台中圆满地完成了两个作品的表演,展现出了“桂风壮韵”的群众文艺风采。

  “舞蹈《打扁担》反映了壮族人民在新政策下的精神面貌,赋予了传统非遗舞蹈在当下新的表达形式。”《打扁担》对民族舞蹈的再创造得到了群星奖评委的认可。国家一级编导、原二炮文工团副团长余大鸣表示,壮族打扁担千百年来传播于壮族地区,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一种方式。舞蹈《打扁担》的演绎让这一传统民俗民间舞蹈焕发了新的精神风貌,它通过舞蹈队形编排,赋予扁担更多的写意形象,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看到壮族人民通过奋斗奔向幸福生活的展望。

  打造群众文艺创作的新标杆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民的文艺。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群众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打造群众文艺创作的新标杆。  

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汇演现场

  第七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汇报演出将在流火的七月如约而至,近日,14个地市的选拔活动正陆陆续续地展开。今年已经是连续举办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汇报演出的第七个年头,它犹如一缕春风,搅活了广西群众文艺的春水。遍布八桂大地的文艺人才和爱好者带着对艺术的热爱,投身其中,为之不懈努力,而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也已经成为广西群众文化艺术出作品、出队伍、展成绩、创高峰的重要平台。

  在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之外,为了探索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新模式,真正实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广西还搭建了“百姓迎春”文艺志愿展演、全区广场舞大赛、广西少年儿童艺术节等重要平台,极大激发群众文艺参与和创作的热情。

  在搭建文艺创作展示平台的同时,广西还加强了群众文艺创作体制机制保障,和对文艺人才的保障,扎实抓好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等工作,重点对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基层文化干部进行培养,积极培育广西文化艺术沃土。

广西群众艺术馆举办全区群文舞蹈业务干部编导培训班

  广西连续四年举办全区基层文化干部小戏小品编剧创作班,通过专家授课、剧本点评、小组授课讨论、文化采风等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基层文艺创编人员的编剧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有经验、有作品的广西小戏小品编剧创作队伍。这些文艺骨干带动起基层小戏小品的创作热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文化馆编剧人才匮乏的问题。

  积跬步而致千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音乐、曲艺、戏剧、舞蹈、美术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壮族舞蹈《绣球飞》参加了全国广场舞集中展演。侗族琵琶歌《三难有情人》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浙江余杭赛区)“节目奖提名”。反映扎根乡村、精准扶贫的话剧《金银花开》被列为文化部2017年剧本扶持计划10个戏剧项目之一。小品《懒汉脱贫》参加2018年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获得小品组第五名,主演杨建伟获最佳男演员奖。“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创编的快闪舞蹈教程《广西尼的呀》,在全区掀起了《广西尼的呀》快闪活动的高潮,参演人数达到4000余人,线上点击量超10万次。这些作品都是近年来广西群众文艺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缩影,生动反映了广西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新景象。

  全民艺术普及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5月23日,“壮美广西·多彩艺术”——2019年第三届“5·23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在来宾启动。系列活动为期一个月,以大展演、大讲坛、大展览及大服务等综合性惠民活动形式,在全区公共文化场馆组织和开展文化馆(站)艺术普及、美术馆艺术展览、博物馆艺术鉴赏、艺术惠民助力脱贫攻坚等六项、近百场次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活动。

  从2017年起,为纪念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5月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西创新性地将每年的5月23日确立为“全民艺术普及日”,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确立推广“全民艺术普及日”活动的省区。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艺术普及日”的实施旨在打造一个各地群众体验艺术、展示艺术、交流艺术、欣赏艺术的大舞台,进一步提升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服务水平,促进全区全民艺术普及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广西群众艺术馆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普及

  艺术普及是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广西群众艺术馆作为全区群众文化艺术的引领和先锋,秉承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的理念,于近年来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培训、展览和讲座,打造了如“魅力北部湾”活动、“唱响广西”音乐会、“舞动广西”广场舞大赛等一批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区各地也通过调整工作方式,创新服务形式,打造了一批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艺术普及品牌活动,并创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普及模式”。例如南宁市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深入基层蹲点驻村开展培训,把文艺种子深植群众。来宾市发挥遍布全市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形成了“市级天天演、县级周周演、乡级月月演、村级季季演”的群众文化活动展演体系。北海市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市公共文化互联互通平台,突破了传统全民艺术普及面对面模式的限制,让艺术普及成果惠及“最后一公里”的群众。  

南宁市启动“文化志愿春风行”,辅导老师蹲点、驻村送培训

  “2年多来,广西不断创新全民艺术普及形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艺创作,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基层文化队伍,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服务。”唐正柱说到。(宾阳 郭凯倩)